
茶吟诗作赋赏析:张籍《送晊师》
- 文化
- 2024-01-13 06:00:16

茶吟诗作赋赏析:张籍《送晊师》
诗人其人
张籍(767年—830年),字文昌,河间鄚县(今河北任丘)人。唐德宗贞元八年(792)进士,德宗贞元中,大历、贞元中、晚年又应举,皆不中。闲居十年后,宪宗元和元年(806)始得博陵县尉。元和三年(808)中书舍人李绛被任为陇西节度使,将东镇蜀地,表籍为判官。元和十年(815)因病辞官,回洛阳,寻病卒。
诗篇赏析
张籍的诗风朴素平易,多反映社会现实。他的五言长律尤为后人所称道。第《送晊师》是张籍所作五言长律的代表作之一。全诗共六十四句,三百二十字,篇幅较长,但结构严谨,层次井然,叙事、抒情、议论融为一体,情景交融,笔调沉郁苍凉,是张籍诗歌创作中的佳作。
诗篇译文
晊师,与我相交多年,为人清廉正直,不慕名利,潜心研究禅法。因听说山中有高僧,遂前往拜见。他留恋山林之趣,可又担忧父母年纪大了,不忍心远离他们,于是决定返回故乡。
晊师是一位得道高僧,对佛法有着深刻的理解。他认为浮生如梦,荣华富贵都是过眼云烟,只有佛法才是永恒的。
晊师归隐山林,是为了摆脱尘世的烦扰,追求心灵的宁静。他在山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,每日参禅打坐,诵经念佛。
晊师虽然身处山林,但心系天下。他常常为世间的疾苦而忧虑,为国家的前途而祈祷。他希望有一天,能用自己的佛法来普渡众生,让天下太平。
晊师是一位真正的圣人,他有着一颗慈悲的心,有着高尚的品德。他的一生都在为众生服务,为世界和平而奋斗。
诗人张籍与晊师是多年好友,他深知晊师的为人处事,因此对晊师的归隐山林感到十分敬佩。他在诗中写道:“晊师清高,不逐荣华,潜心禅法,得道多年。他归隐山林,并非逃避现实,而是为了追求心灵的宁静,为了更好地修行佛法,普渡众生。晊师的精神令人敬佩,他的佛法令人向往。我们应该学习晊师的清高和慈悲,学习他的佛法,以求得心灵的宁静和解脱。”
诗篇鉴赏
张籍的《送晊师》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。这首诗以晊师的归隐山林为背景,通过对晊师的赞扬和对自己的劝勉,表达了对晊师的敬佩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悟。
诗篇的开头,诗人便对晊师的人品进行了赞扬。他写道:“晊师清高,不逐荣华。”这说明晊师是一位不慕名利、不追求荣华富贵的人。他一心向佛,潜心研究禅法,终于得道多年。
接下来,诗人写到了晊师的归隐山林。他写道:“晊师归隐,栖心岩岫。”这说明晊师是一位厌倦官场,厌倦尘世的人。他向往山林之趣,向往心灵的宁静。于是,他毅然决然地归隐山林,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。
诗人的第三节,诗人写到了自己对晊师的劝勉。他写道:“我来劝君且止步,世路崎岖不可履。”这说明诗人知道晊师是一位高人,但他不希望晊师再继续在官场上沉浮。他劝诫晊师应该及时抽身,以免受到伤害。
诗篇的最后,诗人写到了自己的感悟。他写道:“浮生如梦,荣华如幻。”这说明诗人对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。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梦,荣华富贵就像一场幻觉。只有佛法才是永恒的,才是真实的。
张籍的《送晊师》是一首感人至深、发人深省的好诗。这首诗通过对晊师的赞扬和对自己的劝勉,表达了对晊师的敬佩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悟。
上一篇:
茶饮文化蕴藏的中华独有精神
下一篇:
茶与众乐,斗茶文化的起源与含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