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沸:唐代煮茶法中的“有声之沸”
- 文化
- 2024-01-21 04:00:58

一沸:唐代煮茶法中的“有声之沸”
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,唐人不仅对茶叶的种植、加工、贮藏等各个环节都有深入的研究,而且在饮茶方法上也有着独特的创新,其中煮茶法便是其代表之一。
煮茶法起源于唐朝,相传由陆羽首创。陆羽在《茶经》中详细论述了煮茶的方法,并将其分为煎、烹、点、饮四个步骤。其中,煎茶是煮茶法中的第一步,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。
煎茶是指将茶叶放入锅中加热,使茶叶中的可溶性物质溶于水中,形成茶汤。煎茶时,火候的控制非常重要,陆羽在《茶经》中指出,煎茶时应“水沸才倾”,也就是说,只有当水烧开后才能将茶叶投入锅中。
水沸又分为“一沸”“二沸”“三沸”。“一沸”是指水刚烧开时,此时水温约为100℃,水面上会出现一层细小的水泡,这就是所谓的“鱼目”。“二沸”是指水继续加热后,水温升高至105℃左右,此时水泡变得更大,水面上会出现一层白膜,这就是所谓的“蟹眼”。“三沸”是指水温继续升高至110℃以上,此时水泡已经消失,水面上会出现一层大水泡,这就是所谓的“珠沸”。
陆羽认为,煎茶时应使用“一沸”的水,因为此时水温最高,茶叶中的可溶性物质能够充分溶解,使茶汤更加香浓。而“二沸”“三沸”的水则不宜用来煎茶,因为此时水温过高,茶叶中的某些成分会发生变化,使茶汤变得苦涩。
除了水温之外,煎茶时还要注意控制火候。陆羽在《茶经》中指出,煎茶时应“武火急沸”,也就是说,应使用大火将水烧开,然后再转为小火慢煮。这样可以使茶汤更加清澈透亮。
煎茶时,还要注意投茶量。陆羽在《茶经》中指出,煎茶时应“少则甘,多则苦”,也就是说,茶叶的投放量不能过多,否则茶汤会变得苦涩。一般来说,煎茶时每100毫升水投放3-5克茶叶即可。
煎茶时间也不应过长,陆羽在《茶经》中指出,煎茶时应“候汤色”,也就是说,应根据茶汤的颜色来判断是否需要停止煎茶。一般来说,煎茶时间应在3-5分钟左右,当茶汤的颜色变成金黄色时,即可停止煎茶。
煎好的茶汤清澈透亮,香气扑鼻,令人回味无穷。唐人将煎茶视为一种艺术,并将其作为一种社交活动。唐朝的文人雅士经常聚在一起,一边品尝煎茶,一边谈论诗词歌赋,这成为了一种风雅之举。
唐代的煮茶法对后世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宋代的点茶法、元代的煮茶法、明清的泡茶法,都源于唐代的煮茶法。可以说,唐代的煮茶法是中华茶文化的源头,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。
上一篇:
一分钟秒懂:中茶与大益的发展史
下一篇:
一人一茶一心境,茶道中的人生智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