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百科 >  正文

古籍探寻茶叶汤的秘密

大茶壶·网媒

茶汤之秘

茶叶之选

茶叶的品种决定着茶汤的基本风味。唐代陆羽《茶经》云:"上者生烂石,中者生栎壤,下者生黄土。",表明不同生长环境的茶树所产茶叶品质有所差异。宋代蔡襄《茶录》进一步细分,将茶叶上品列为芽茶、叶茶、芽叶茶三种,并提出"雨前贵精,雨后重色"的说法。

水质之择

水质对茶汤风味的影响不容小觑。陆羽提出"山水上,江水中,井水下"的原则,认为山泉水最宜烹茶,江河水次之,井水最差。明代田艺蘅《煮泉小品》中亦有"水以石泉为上,江水次之,井水又次之,唯不可用沟渠水"的论述。不同水源的成分和味道会影响茶叶中的风味物质溶解度和释放量。

烹茶之法

烹茶之法直接决定茶汤的口感。陆羽《茶经》中详细记载了煎茶法、煮茶法和点茶法三种方法。不同方法对水温、茶叶用量、投茶顺序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。宋代梅尧臣《和中吴谢木秘校茶瓯》诗云:"碾成玉尘飞翠羽,烹就琥珀凝红霞。"? 生动描绘了宋代点茶之法。

品茶之器

品茶之器也会影响茶汤的感受。陆羽《茶经》载:"茶器有七种:瓯,碗,孟,尊,铫,壶,瓶。",不同器皿的形状、容量、材质等方面影响茶汤的温度、持久度和香味。宋代赵佶《大观茶论》中亦有"茶瓯瓷者为上,锡次之,银、铁更次,瓦次之"的说法,认为瓷质茶瓯最能衬托茶汤风味。

茶汤之鉴

茶汤的鉴赏是品茶的最高境界。陆羽《茶经》中总结了茶汤十德,包括香、色、味、神、等,并提出"啜之宜缓,咽之宜细"的品茗之法。宋代蔡襄《茶录》中也有"凡真茶,色翠而白,汤清而香"的论述。通过观色、闻香、品味,茶人可以领悟茶汤之妙,体会自然之美。

茶汤之养

茶汤不仅有品味之乐,亦有养生之功。陆羽《茶经》云:"茶之为用,味至寒,为饮最宜。",表明茶有清热解毒、解乏提神的功效。宋代王安石《书西溪寺壁》诗中亦有"君不见武夷仙人,三百六十日,清风明月茶"的赞叹。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,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,如茶多酚、茶氨酸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