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百科 >  正文

展羽采茶新说

大茶壶·网媒

展羽采茶新说

唐代著名茶学家展羽在其《煎茶水记》中提出了一套名为“采茶新说”的采茶理论。这一理论对后世茶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,至今仍被奉为圭臬。

适时采摘

展羽认为,茶叶的品质与采摘时间息息相关。“谷雨前后,采茶为最”。谷雨前后的茶叶,经历了冬春两季的孕育,芽叶鲜嫩,富含芳香物质。早于谷雨采摘,茶叶嫩度不足;迟于谷雨采摘,茶叶老叶增多,品质下降。

细选芽叶

展羽强调,采摘时应“择其尖芽”。芽叶是茶树中最嫩、营养最丰富的部分。芽头肥壮,叶片轻薄,含有丰富的氨基酸、茶多酚等物质,冲泡后汤色清澈、香气浓郁。老叶则口感粗涩、滋味苦涩。

适量采摘

展羽主张“随手采摘”,避免“竭泽而渔”。过量采摘会伤害茶树,影响来年茶叶产量和品质。合理的采摘量,既能保证茶叶的鲜嫩,又能可持续发展。

分类采摘

展羽根据茶叶的品质、大小、形状等特点,将茶叶分为“上中下三等”。上等茶叶芽尖肥壮、叶片轻薄,中等茶叶芽尖较小、叶片稍厚,下等茶叶芽头稀少、叶片粗糙。分类采摘有助于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价值。

采摘手法

展羽提出了“一芽二叶”的采摘标准。一芽是指茶树顶端的嫩芽,二叶是指芽尖下方的两片嫩叶。采摘时,轻提嫩茎,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掐取,避免损伤茶叶。正确的采摘手法既能保证茶叶的完整,又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茶叶中的营养物质。

采摘环境

展羽认为,采摘环境对茶叶品质也有重要影响。他主张在“清明午时”、“晴天采摘”。清明时节,正是茶树生长旺盛的时期,茶叶品质最佳。午时采摘,避免了朝露和夕阳的曝晒,有利于茶叶保持鲜度。晴天采摘,阳光充足,茶叶中芳香物质含量高,冲泡后汤色清澈、香气馥郁。

采摘贮藏

采摘后的茶叶应及时贮藏,以保持茶叶的鲜度和品质。展羽建议使用“箬叶裹存”、“瓦罐贮藏”等方法。箬叶具有吸湿性,能保持茶叶水分。瓦罐密封性好,能防止茶叶受潮变质。合理的贮藏方式,有助于延长茶叶的保质期,保证茶叶的品质。

采摘风俗

展羽采茶新说还反映了唐代流行的采茶风俗。当时,士大夫阶层兴起“斗茶”之风,以品茶、斗茶为乐。采茶往往是一项集体活动,人们结伴出游,采摘鲜嫩茶叶,吟诗作赋,赏景品茗。采茶风俗推动了茶文化的普及和发展,促进了茶叶生产和贸易的繁荣。